小一同学说想到The Barras 逛逛,因为我之前在Glasgow 逛过的市集实在差强人意,所以决定给这个Glasgow 最有名的市集一次翻身的机会,就跟着去了。坐了很久的巴士终于来到The Barras,下了车后我们却迟疑了,因为以这样的人潮,我们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市集。


我们走进一间铁皮厂里,以为这就是The Barras 的全部。铁皮厂的大门有如一部时光机,我们一踏进去就感觉穿越时空回到了70-80年代的大卖场。卖场里不论是设计摆设还是货品都非常复古,可是绝对不是为了跟上潮流而走怀旧路线,而是整座建筑物从那个年代就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卖场里的人没有几个,很多摊子也都空着,只有几个摆卖着二手衣、旧玩具和旧唱片的摊子,还有一摊像是从电影里走出来的小食摊。这里听不到叫卖声,静得像在逛博物馆。铁皮厂里还有个地下室,卖的多是旧家具、旧电器等,同样是空空的,同样人烟稀少。








走到外面,才发现原来除了铁皮厂,这个市集还有另一座室内大卖场,外面有很多小铺和几个露天市集,都是属于The Barras 的范围内。以市集的占地规模来看,我可以想象The Barras 在全盛时期时的人声鼎沸和万人空巷,可惜此景不再,现在剩下的只有空置的小铺,和几摊无力叫卖的二手货摊子。The Barras 曾经叱咤风云,是Glasgow 最忙碌的交易场所;如今它却只能苟延残喘,眼睁睁地看着其象征性在时代的变迁里慢慢凋零。










在露天市集逛了一圈,发现这里几乎没有年轻的当地人,除了偶尔经过的那两三个和我们一样拿着相机的旅客外,就只有零星的几个老人家在撑场面。他们是摊主,也是顾客,是彼此的老街坊,更是The Barras 仅存的生命。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坚持留守在这个渐渐没落的市集?是因为放不下市集几十年来给予他们的那份存在感?还是他们回忆过去的辉煌的同时,依然在等待The Barras 再次蓬勃的那一天?那个日日坐在门口的老人,目睹了市集的兴起和衰落,在一幕幕的熙来攘往之间,看着市集一步步走向末日,心里的感叹又岂是几声唏嘘就可以释怀的。












来到另一边的露天市集,路口有三四个壮男在大声喊叫,一开始听不清楚他们在喊些什么,后来才知道是“tobacco”,原来在卖非法烟草。他们没有档口,有兴趣的人应该会被带到秘密基地去交易。他们不是在一边大声喊叫,就是靠近你在你耳边低声呢喃,烦得我只想赶快离开。一度享誉国际的The Barras,现在竟然沦落成为贩卖膺品、盗版CD、廉价性药和烟草的低俗场所,不禁让人感慨。到底是物先腐,还是虫先生?这个问题谁也答不上来。








The Barras 像是个没有了灵魂的市集,虽然保留了具历史性的旧建筑物,却是景物依旧,人事已非,所有曾经的繁华富贵只停留在历史的扉页里。




一整天过去,我们等不到人潮汹涌,只有人去楼空,仿佛市集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


这天起了个大早,只为了吃足hostel 提供的免费早餐,而且吃了还不够,还不知羞耻地打包了几片火腿芝士面包当午餐。一个人旅行的任性(三):尽管出丑吧,在自己面前不需要顾面子。


另一个早起的原因,就是要去逛远在新城北部的Stockbridge Market。Stockbridge Market 是个周日才有的farmers market,摆卖当地居民自产自销的各种新鲜蔬果和肉类,以及打着“自制”名号的糕点和果酱等,当然还有不少现煮现卖的各国小吃。这个市集小小的,却非常热闹,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档主不像某些大型市集里的那样总板起面孔只顾着做生意,他们反而很热情地和大家哈拉打屁,整个市集看起来更像是个周末聚会。这种朝气蓬勃的气息让我一眼就爱上了这里,在市集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心情莫名的大好,我有预感今天会是一个好天。







Scotland 有道道地美食叫scotch eggs,今天终于让我在Stockbridge Market 里找到。Scotch eggs 的煮法是把水煮蛋包在绞肉里沾上面包粉再拿去油炸,而这摊scotch eggs 的特点是,它的绞肉里加了一些haggis(另一道用羊内脏制成的道地特产),让游客们一次过尝足两道美食。虽然才刚吃完早餐,我还是忍不住买了一盒scotch egg,边走边吃,真是人间一大享受。一个人旅行的任性(四):没有人会阻止你吃到肚子爆炸,自己的体重自己负责。





吃得饱饱的,是时候去散散步燃烧一些卡路里了。Stockbridge 区内有很多隐藏的惊喜,Circus Lane 就是其中之一。深埋在Stockbridge 商区之间的Circus Lane 是条幽静的小径,小径两旁是由马厩改造而成的房子,房子墙上攀附着貌似刻意修饰又似随性而生的匍匐植物,营造出了完美的佐治亚风格。漫步在石道上,就好像走进了一场电影,Circus Lane 被誉为Edinburgh 最漂亮的小径果然名不虚传。走到了小径尽头,转角处传来阵阵柔美的歌声,原来是隔壁街的教堂在做礼拜,一切都那么的静谧悠然,好一个安宁的星期日早晨。






随着歌声,我来到了St Stephen Street。这条街看似平平无奇,直到我遇见了Bon Tot。Bon Tot 是家婴儿及儿童服装店,我之所以会注意到它,是因为挂在窗前的两件黄色小雨衣。因为店还没开,我只能从厚厚的玻璃窗外偷窥一下店里的环境,结果一看就被它简洁明亮的室内设计和挂在墙边的可爱衣物给深深吸引住了。查了查营业时间,发现还有半小时才开店,决定先到附近逛逛再回来,可是因为实在没办法专心,我干脆回到Bon Tot 店外,坐在阶梯上等店开。



过了开店时间十五分钟,女店主才姗姗来迟,见我坐在门外,她只是浅浅地笑了笑。对啊,今天是星期日,迟到好像也变得可以被原谅。店里的摆设很简单,只有几排靠墙的衣架,店中间有张大桌,整个空间更像是个工作坊,是我喜欢的风格。Bon Tot 的商品重质不重量,价格自然超出了我的预算,虽然空手而归,但视觉上的满足也是一种收获,不是吗?






St Stephen Street 其实卧虎藏龙,除了Bon Tot, 还有很多家很有品位的独立小资店铺。刚才在等待Bon Tot 开店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对面有一家黑胶唱片行,从门外偷看,店里就和电影里看到的一样,墙上贴满了音乐海报,周围摆着一箱箱的黑胶唱片。虽然感觉很有趣,可是因为我对音乐认识不深,怕进去会引起尴尬而作罢。


另外,街上还有一家概念书店Golden Hare Books。书店里的藏书或许不多,可是店主把每一本书都当成艺术品看待,每一本书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去展示自己最吸引人的一面,无论是封面还是书脊。店主是个爱书之人,店里只售卖经他细选出来的好书,他还贴心地手写了推介,方便读者游览。走进Golden Hare Books, 店员第一句就热情地问要不要来杯热茶,我顿时觉得自己像个朋友多于顾客,加上在黄灯的熏染下,这微寒的星期日感觉特别温暖。如果店里有中文书,我想我可以在这里呆上一整天。






回程途中,不小心闯进了Edinburgh 新城的最西端West End Village。和繁忙的Princes Street 相比,这里可算是相当偏僻冷清,路上看到的行人没有几个,而这些无人知晓的秘境,正正是我最喜欢的。或许在没有游客的地方,才可以看见当地居民最真的生活面貌。这里还是有一些咖啡馆和酒吧,可是没有人在门口说欢迎光临,也没有人张锣打鼓吸引你注意。整条街安安静静的,大家说话也都轻声细语,仿佛街上哪里贴着“不许喧哗”的字样,只有偶尔经过的车子划破了宁静。














在新加坡待久了,星期日给我的印象都是吵吵嚷嚷的,这天是我度过最宁静的星期日,原来热闹不一定喧哗,人多不一定嘈杂。从Stockbridge Market 开始一直漫无目的地乱走,一路上看人看街看建筑物,竟也让我走出一条私房路线来,也许旅行真的不需要任何目的,也许漫无目的正是旅行的意义。
Next PostNewer Posts Previous PostOlder Posts Home